~摘自悟覺妙天禪師開示一文
佛教的禪宗又稱為佛心宗,
是直接以「佛心印心」的方式,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。
它最大的特色就是「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」。
既然不立文字,所傳的法當然就沒有文字相,也沒有聲音相。
因為這些存在的「相」都是虛妄的,不是真如實相的東西。
所以達摩祖師和觀世音菩薩都主張要「破相」;
《心經》的主旨就是在破一切相。
《心經》上說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
這段經文明白指出了「空」、「色」是一體的。
可是一般修行人都是在「空」、「色」之間徘徊,
視「空」、「色」為二,所以無法超越。
人的思想、感官意識都是有相的,若要進到無相實相,一定要先「離相」;
不離相就無法身空、心空。
唯有離相,才能夠超越自己,
超越三界-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進入「真空妙有」的境界。
舉例來說,燈炮的構造是在真空狀態中有一根鎢絲,
通上電源後便可以發出光芒。
但如果有空氣跑進去,或是鎢絲斷了,這枚燈炮就會燒壞。
這表示燈炮在真空中不受外界空氣所影響(即不受「有相」所左右),
仍然保有原有的真空狀態,所以在通電後會發出光亮。
同樣的道理,一個人若要成佛,就要一直保持在清淨的真空狀態中,
而這種真空狀態就是「無所住」-即一切根塵都無住於心。
若「有所住」,就像燈炮跑進了空氣,不可能發出亮光。
所謂「人性本空」,
就是讓自己的心沒有煩惱,沒有掛礙,沒有痛苦,沒有業障。
但業障包含了這一世與過去累世的業,
一定要有與佛同等的力量,才能將業障轉移(度化),
轉黑暗為光明,然後才能超越三界;
否則,都是在三界內不斷輪迴。